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和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之际,7月10日至7月15日,我校组织“星火青程——秦巴青年延安精神寻访团”赴延安,参加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新时代青年延安行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
这支由15名大学生记者团与广播站骨干组成的团队,在党委宣传部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带领下,创新构建“五维铸魂”实践体系,通过实地研学、情景体验、主题宣讲、实践创作等多元化路径推动红色教育走深走实,形成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
以脚步丈量信仰的维度,在红色足迹中体悟初心
团队循着抗战时期爱国青年奔赴延安的历史路线,将实地研学作为感悟信仰的基础载体。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出发,逐一探访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革命旧址、薛家寨革命旧址、直罗镇战役旧址等20余处革命场馆,脚踏实地重走“理想与信仰之路”。
在薛家寨革命旧址,团队成员沿着陕甘边游击队的战斗足迹徒步攀登,亲身体验“昔日战场”的险峻;宝塔山上,师生们登顶俯瞰延安城,在“革命圣地的象征”下感悟“宝塔指方向”的精神寓意。这种“用脚步丈量历史”的方式,让青年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革命道路的艰辛与信仰的力量。
以艺术解锁历史的维度,用创作诠释红色精神
团队采用艺术化表达激活革命文物的时代生命力。在桥儿沟革命旧址参与《一笔一刻》版画制作时,将延安精神元素与秦巴民俗符号相融合,以鲁迅艺术文学院“红色艺术传统”为内核,用刻刀与颜料再现延安时期文艺工作者“为革命服务”的创作初心,赋予革命历史新的视觉表达。
在延安文艺纪念馆参观过程中,团队充分发挥大学生记者团和广播站学生的专业优势,结合馆内展示的抗战时期文艺作品手稿、舞台剧照等文物,策划开展“红色之声重现” 活动。记者团学生以文字为媒,梳理《白毛女》等经典剧目的创作背景与时代意义,撰写解说词;广播站学生则运用播音专业技巧,将解说词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音频播报。这种“文字梳理+声音演绎”的组合形式,既展现了革命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涵,又让延安时期“文艺为人民大众、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宗旨在声画交织中更易被青年群体理解,使红色文艺史在专业实践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以青春激活叙事的维度,让青年成为精神传播者
团队充分发挥青年学子主体作用,承担多场主题宣讲任务,以同龄人视角解读红色历史。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农生学院学生张丹丹以《红星闪耀照金:秦岭深处的星火,点燃信仰之光》为题,用青春话语讲述革命先辈的坚守;甘泉雪地讲话旧址前,经管学院学生李思彤《重走长征路:听历史回声 看精神灯塔 行复兴征程》宣讲紧扣毛泽东“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论述,融入青年成长感悟,让历史论述与当代青年产生共鸣。这种“青年讲给青年听”的模式,让革命精神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活力。
以课堂夯实理论的维度,构建行走的思政课堂
团队将专题思政课作为理论提升的关键环节,形成“实地参观+课堂讲授+实践反思”的闭环。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工作人员段诗洋讲授的思政课《以理想为炬,照亮青春路》以“为何两万余名爱国青年从这里踏上革命征程” 为切入点,讲述青年们冲破封锁奔赴延安的赤诚故事,让师生在历史现场体悟“革命起点”的深刻内涵。
延安革命纪念馆内,馆长刘妮讲授的《80年前的青年如何为时代发声——从延安文艺中汲取新时代奋进力量》专题课,系统解读延安时期的文艺工作者们如何用美学传播精神,以艺术讲述政治,展现了革命文艺在凝聚人心、号召民众中的强大力量。
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侯振龙以一堂题为“青年” 的思政课点燃思考——从“我是谁”的叩问出发,以原动力、执行力、协调力、领导力“四力”串联起中国共产党党员信仰底色与时代使命的必然关联,深入阐释信仰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行动指南。这些嵌入实践行程的思政课,让青年在历史发生地学习理论,实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以慧眼升华情感的维度,从历史感悟中汲取力量
团队注重引导师生在观察与思考中深化情感认同。在直罗镇战役纪念馆,《上兵伐谋》沙盘制作实践活动中,师生们通过复原战役部署,不仅理解了“直罗镇战役是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奠基礼”的战略意义,更从军事智慧中感悟先辈的革命胆识;在南泥湾革命旧址参观时,通过对比“荒无人烟的烂泥湾”与“陕北好江南”的今昔变化,深刻体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实践力量,感悟三五九旅创造奇迹的南泥湾精神。
团队观看的《延安 延安》演出以倒叙串联红军长征、延安大生产等场景,借光影与舞台艺术再现爱国青年奔赴延安、成长蜕变的历程,让师生在共鸣中领悟“延安为何是青年精神灯塔”,使革命精神在沉浸式体验中直抵心灵。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朗诵会上,团队朗诵的《八十年・血火丰碑》,将抗战青年的救国情怀与当代青年的强国志向相呼应,在情感共鸣中强化历史使命感;红歌欢唱环节中,团队合唱《不忘初心》,以悠扬旋律重温党的奋斗历程,歌词中“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誓言与延安时期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让师生在歌声中回望来路、坚定方向。这种“从观察到思考、从感悟到行动”的升华,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青年血脉。
此次延安行社会实践活动,是我校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创新革命文物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星火青程”团队以“五维铸魂”实践体系为抓手,让青年学子在红色足迹中触摸历史温度,在艺术创作中解锁革命密码,在青春宣讲中传递精神力量,在实景课堂中夯实理论根基,在情感升华中厚植家国情怀。
下一步,学校将系统梳理此次实践成果,推动“五维铸魂”模式在日常思政教育中常态化应用,持续引导青年学子从革命文物中汲取奋进力量,让延安精神在秦巴大地绽放新的时代光芒,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
(撰稿、发布/刘煜;摄影/大学生记者团;审核/田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