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秦巴腹地钟灵秀,汉水之滨谱新篇。在安康市法治建设的生动图景中,一支来自高校的专业力量日益凸显——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地方立法研究团队。作为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研究咨询基地的核心依托单位,该团队始终秉持“法治赋能地方发展”的初心使命,深耕地方立法沃土,既做地方法治建设的“参谋部”,也当立德树人的“先锋队”,通过高质量立法实践构建“服务—教学—科研”三位一体、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在助力法治安康建设的同时,为思政教育改革和学科融合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融实践于教学:让立法现场成为思政育人“活课堂”
“立法一线就是最好的教材,实践案例就是最生动的课件。”团队始终坚持将地方立法实践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以鲜活的法治实践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一方面,引导思政课教师主动走进立法现场,实时跟踪地方法治建设进程,将立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群众关切的民生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让思政课既接“理论天线”,又接“地方地气”;另一方面,积极搭建学生实践平台,遴选优秀学生参与立法调研、意见征集、草案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培养法治思维与社会责任感。

此前,团队将《安康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安康市反餐饮浪费办法》等立法案例融入教学,结合模拟法庭、立法情景剧等实践形式,让抽象的法律知识变得可感可知。这种“立法实践 + 思政教学” 的模式,不仅增强了思政课培根铸魂的实效,更得到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可,成为学校育人特色的生动缩影。
以科研强支撑:让专业实力成为高质量立法“压舱石”
扎实的科研是高质量立法的“压舱石”,而立法实践则为科研提供了“源头活水”。团队以校地协同为机制纽带,形成“需求导向、研用结合”的运行模式。目前,团队汇聚了一批“学者+ 实务专家”型人才:4人拥有高级职称、3人持有博士学位,5人入选陕西省法治专家库,5人受聘为安康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6人持有律师、社会工作培训师等职业资格证书,4人分别受聘为榆林学院、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生导师、客座研究员,4人还兼任安康监狱罪犯普法教师、安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风监督员,专业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团队优势,为科研与立法的深度融合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团队依托“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研究咨询基地” 市级平台,围绕生态文明立法、民生保障立法等关键领域开展研究,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40余万元,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提供法治咨询意见30余条次。2024年,团队首席专家单林波带队赴安康铁路运输法院调研,联合司法专家破解“生态文明立法职权划分”难题,相关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安康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草案)》起草,实现了“科研成果落地为立法实践、立法需求反哺科研创新”的良性循环。
以服务暖民心:让民生关切成为立法工作“指南针”
“立法为民,就是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写进法规条文里。”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立法团队,团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理念,紧扣安康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群众的现实关切中找准立法课题,用精准立法解决民生难题。
2022年9月,团队首次承接《安康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起草任务。为将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要求落到实处,团队创新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广泛征求意见:通过新媒体平台征集网络问卷16180份,深入鼓楼社区、静宁社区等基层一线,以及城管、公安等职能部门召开立法调研会10余次,书面征求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基层群众代表意见100余条。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团队成员加班加点、攻坚克难,如期完成起草任务。该条例于2023年12月正式施行,为安康市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此后,团队在地方立法领域持续突破、屡创佳绩:2024年出台的《安康市反餐饮浪费办法》,是全省首部聚焦餐饮浪费治理的地方性法规,实施后推动17323家餐饮企业开展自查自纠,相关部门开展监督检查17936家次,依法处罚26起,全市餐饮浪费现象得到显著遏制,该项立法于2025年成功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典型经验做法;2024年9月获批的《安康市生态旅游产业促进条例》,调研范围覆盖全市10个县(市、区)的旅游企事业单位,成为全省首部专门规范生态旅游发展的地方性法规;2025年3月通过的《安康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团队跨省考察7个地市的先进经验,召开21次研讨论证会,从478条公众意见中梳理吸纳62处修改建议,为筑牢秦巴生态屏障、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支撑。
截至2025年9月,团队累计承接安康市地方立法起草项目8项,其中5部地方性法规经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正式颁布,1项地方立法成果成功入选国家层面典型经验做法,以高质量立法实践为法治安康建设注入了强劲的高校智慧与力量。
启新程向未来:让法治之光照亮校地协同发展“新路径”
从立法现场到三尺讲台,从学术研究到民生一线,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立法团队始终以“法治”为纽带,串联起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既为安康市法治建设注入了高校智慧,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 落实“三全育人”、强化学科特色开辟新路。目前,《安康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草案)》《安康市街道居民议事工作规定(草案)》等3项立法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团队的立法实践仍在持续深化。

展望未来,这支扎根秦巴大地的立法先锋队伍,将继续聚焦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以更精准的立法回应群众期盼,以更专业的服务助力地方发展,在高校与地方协同共进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让法治之光照亮安康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书写更多校地融合、法治赋能的精彩篇章!
撰稿:罗东
审核:单林波、黄娟、田兆杰
发布:刘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