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放榜之际,安康学院现代农业与生物科技学院茶学专业传来捷报:13名参加考研的学生中12人成功上岸,考研上线率达到92.31%,创历史新高。安徽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茶学顶尖学府的录取通知书如茶香般弥漫校园,这份亮眼答卷背后,是安康学院茶学系深耕秦巴茶乡四十载的育人沉淀,更是“三茶融合”理念下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匠心实践。
育人根基:精英师资锻造学术基因

“学生能叩开顶尖学府大门,核心在于师资团队将科研基因注入教学全链条。”茶学系主任李冬花博士指着茶树智能化栽培实验室的“陕茶1号”茶苗介绍道。这支19人组成的教师队伍中,68.4%为女性教师,12名党员构成育人核心,硕博比例超 90%(7 名博士、11 名硕士),2024 年荣获“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

由4名教授、5名副教授领衔的导师组,为学生定制“理论+科研+产业”三位一体培养方案:李冬花博士将茶树栽培课搬进茶园,齐玉岗老师把茶农的土壤改良需求转化为课堂课题,纪昌中副教授带着学生在白河茶区建立越冬芽观测站。这种“田间课堂+实验室科研”的双轨模式,近三年已立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10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15项,带领学生发表论文20余篇,让实验室里的学术研究始终“沾着泥土、带着茶香”。
传承创新:四十年积淀孕育硕士摇篮
翻开茶学系档案室的1980年代教案,泛黄的手工炒茶图谱与现代实验室的气相色谱仪操作手册形成时空对话。从安康农业学校时期的中专教育,到2015年本科专业获批,再到如今硕士录取率连续三年超40%,茶学系构建的“理论+实践+创新”育人模式已成为陕南茶产业人才的“孵化器”。

2024届9名考入顶尖学府的学子足迹未远,2025届以 66.7% 的上线率接棒突破。参与“陕茶1号”国家级品种选育的纪昌中副教授回忆:“学生在茶园记录越冬芽生长时,自发提出‘抗寒基因表达 '的研究假设,这种从实践中萌发的学术灵感,正是复试时打动考官的关键。”这种将四十年产业服务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传承机制,让每个茶学学子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学术高度。
产研赋能:平台矩阵激发深造动力
在茶树智能化栽培实验室,考研学子杨娟的实验记录本上标注着不同茶树品种经施硒处理的“挥发性物质色谱峰”。为探明施硒处理对茶树品质的影响,她曾在实验室连续驻守三个月,将施硒浓度与香气物质变化转化为动态研究图谱——这种“教学-科研-实践”全链条培养,依托陕西省茶叶重点实验室、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省级平台及现代茶产业学院得以实现。

数据显示,茶学系100%学生从大二起参与产教融合项目:在汉滨区茶园测土配方,在实验室分析硒含量,在茶企生产线优化加工工艺。徐丹丹同学的毕业论文《发酵型茯茶酒制备工艺研究》直接服务于当地企业需求,制备的茯茶酒成为复试考官眼中“最贴近产业的科研成果”。近80%的考研选题源自产业痛点,这种“真问题导向”培养让学术研究始终与茶产业脉搏同频共振。
科研沃土:国家级成果反哺人才培养
“陕茶1号”——这个填补我国北部高纬度茶区品种空白的国家级品种,如今是茶学课堂的“活教材”。从2014年获国家林业局品种权,到2018年获农业部主导品种认证,再到斩获“中茶杯”特等奖、安康市科技一等奖,学生参与的每一个科研环节都深度嵌入产业链条。

考研上线学生李明鑫的《陕茶1号和中茶302主要代谢物与绿茶品质差异分析》,直接基于引进茶树品种“中茶302”与“陕茶1号”在安康茶区试制绿茶的品质差异;林培强在复试中解析施硒处理“陕茶1号”芽叶的理化成分时,能精准描述不同硒浓度调控“陕茶1号”茶鲜叶的理化差异。茶学系主任李冬花强调:“当学生自主完成国家级大创项目,科研思维与专业认同便在指尖生根,这正是考研复试中最具说服力的‘隐性竞争力'。”
文化铸魂:茶道精神淬炼备考韧劲
“茶艺训练培养了我的专注力,下乡支农时茶农握住我手的温度让我明白何为使命。”上线考生尚稳李展示的”青春支茶”团队相册里,清晰记录着省级茶艺大赛的荣光、企业茶艺培训的身影以及社区留守儿童茶文化课堂的温馨画面。这支省级“三下乡”优秀团队的成员中,80%是考研学生,他们曾组织或协办茶艺大赛、手工制茶大赛、调饮茶大赛、国际茶日等活动,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融入骨髓。

数据显示,本届考研学生中2人获省级茶艺奖项,9人参与科技助农服务。这种“技术赋能+文化铸魂”的双重培养,让考研之路成为“知农爱农”情怀的践行之旅。
结语:当12 份录取通知书如茶芽般绽放在秦巴山间,安康学院茶学系用 “师资强基、传承筑基、产研夯基、文化固基”的四维体系,诠释了“把论文写在茶园里”的育人真谛。正如“陕茶1号”在北部高纬度茶区突破生长极限,这群闻着茶香成长的学子,正带着“笃学 尚行 砺志 创新”的校训精神,将科研梦想播撒向更广阔的学术天地。而他们身后那片深耕四十年的育人沃土,仍在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输送着带着露水与茶香的青春力量。——这既是茶香飘向更高处的教育叙事,更是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注脚。
(撰稿、发布/刘煜;审核/孙保本、杨芳、田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