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庞丽,女,1998年1月生,陕西汉中人,2021年7月毕业于安康学院医学院护理学专业,同年入职安康市中心医院。在南丁格尔精神指引下,她以病房为阵地,以爱心践行誓言;在护理创新浪潮中,她以智慧为帆,开拓专业疆界。四年来,她扎根临床,以实干为基、创新为魂,成为青年护士中的典范。
2025年秋,浙江省外科学术交流会的讲台前,一位身着正装的年轻姑娘正清晰阐述着《综合护理干预对胆总管探查术后 T 管护理质量提升的实践研究》。她语速平稳,眼神坚定,台下阵阵掌声中,没人能想到,四年前的她,还是个攥着护士资格证,在病房里跟着老师学换输液器的青涩护生。
这位姑娘,就是安康学院医学院2021届优秀校友、安康市中心医院青年护士庞丽。从临床一线的护理新人,到拿下省级创新奖项、站上学术交流舞台的复合型骨干,四年时光里,她用白衣作铠甲,以初心为罗盘,在护理事业的征途上,走出了一条满是汗水与荣光的成长路。
抗疫前线:防护服里的“千例采样能手”

“我年轻,没牵挂,让我去!”2022年夏(2022年秋),旬阳市疫情防控形势吃紧,安康市中心医院紧急征集核酸采样支援人员,庞丽的请战书,是科室里最早递上来的一批。
我年轻,没牵挂,让我去!”2022年深秋,旬阳市疫情防控形势吃紧,安康市中心医院紧急征集核酸采样支援人员,庞丽的请战书,便是科室里最早递上来的一批。
彼时的旬阳,清晨气温直逼0℃。早的时候凌晨2点就已起床,开始筹备当天的采样工作。有一天,庞丽负责的采样点位于一个偏远村庄,需乘车颠簸1小时才能抵达。当天正下着雪,每完成一次采样,就必须进行一次手部消毒。刺骨的寒风裹挟着冰凉的酒精,双手仿佛瞬间失去知觉。她却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抬头、张嘴、放松”的温柔指引,手中的采样棉签与密封管,换了一根又一根。
“最多的一天,从凌晨5点忙到下午2点,几乎没停过。”回忆起那段日子,庞丽的语气里听不到丝毫抱怨,唯有对细节的清晰记忆:“有位老奶奶行动不便,坐着轮椅来检测,我就一直蹲在她身边操作,起身时膝盖都麻了;还有个小朋友怕得直哭,我就轻轻安慰他,帮他抓出藏在嘴巴里的‘小虫子’”。
就在那一天,庞丽创下了单日采样超千例的记录。当她终于能脱下防护服,脸上早已布满口罩勒出的深痕,手腕也被手套闷得发白起皱。可就在看到采样任务全部清零的通知时,她立刻笑了出来,举起手机拍下防护服上“安康市中心医院庞丽”的字迹,在朋友圈郑重写下:“守好一方土,护好一城人,值!”
病房里的“暖心天使”:感谢信背后的守护

“庞护士就跟自家闺女一样贴心。”在安康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当患者李大爷提起庞丽时,言语间满是感激之情。
去年,李大爷进行了胆管手术,术后需要带着T管回家护理。出院前,庞丽手持T管护理指导卡,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李大爷及其家属如何观察引流液、怎样对管口进行消毒。她担心他们记不住,还特意让他们保存科室拍摄的管道护理小视频,赠送了管道护理能量包,并在能量包中特意附上一张“护理小贴士”,上面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写道:“有任何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
有天晚上11点,李大爷的家属突然打来电话,说引流液颜色不对,声音里满是慌乱。庞丽一边在电话里安抚,一边详细询问情况,判断是正常术后反应后,她耐心解释原因,还特意叮嘱第二天来医院复查的注意事项。“挂了电话我又不放心,第二天一早就去病房看他,直到确认没事才踏实。”庞丽说,护理工作不只是扎针输液,更要让患者感受到“被在乎”。
四年间,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为无人陪护的大爷预订午饭,牢记主管患者的用药习惯…… 她的付出,患者和家属都看在了眼里。如今,庞丽的抽屉里放着感谢信,还有孩子们画着笑脸的卡片。“这些信并非给予我的荣誉,而是对‘护士’这一职业的信任。”庞丽摩挲着信纸上的字迹,眼中满是温柔。
创新路上的“追光者”:四年四捷的“创新达人”

“临床里的‘麻烦事’,就是创新的‘突破口’。”这是庞丽常挂在嘴边的话。2022年,她在护理造口患者时发现,传统灌肠操作容易出现喷溅,不仅污染环境,还可能增加感染风险。“能不能设计一个防喷溅的装置?”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庞丽就没停下脚步。
她多次与护士长沟通,经过同意后,跟着医生请教解剖知识,利用休息时间查资料、画图纸,还找器械科的师傅帮忙修改模型。一次又一次修改,功夫不负有心人,《简易防喷溅式造口灌肠装置》不仅在院内创新评比中拿下“十佳项目”,还成功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这次成功,让庞丽尝到了创新的甜头,也让她更加关注临床中的“小问题”。
2023年,发现护士观察引流液颜色全靠“凭经验”,容易出现判断偏差,她和团队便琢磨出《自制引流液比色卡胶贴》,把不同颜色的引流液做成标准色卡,贴在引流袋上,一眼就能对比;2024年,针对管道护理流程不统一的问题,她与护士长及科室团队梳理出《管道护理标准流程卡》,让新手护士也能快速上手;2025年,她研发的《一种中长导管透气性保护套的设计与应用》,不仅第四次拿下院内“十佳”,还在“陕西省第一届临床护理创新大赛”中斩获优秀奖,再添一项专利。
“四年拿了四个创新奖项、两项专利,别人说我厉害,其实我只是比别人多了点‘较真’。” 庞丽笑着说,每次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在临床中应用,让患者少受点罪、让同事工作更轻松,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从“临床护士”到“科研骨干”:学术路上的跨越

“护理不只是‘动手’,更要‘动脑’。”在庞丽看来,优秀的护士不仅要会操作,还要能从临床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把经验变成学术成果。
2023年,科室里推行PDA分级护理巡视,但扫描率一直不高。庞丽主动加入质量改善小组,分析原因:有的护士觉得“多此一举”,有的是操作不熟练,还有的是巡视时间和患者治疗冲突。找到问题后,她制定了“培训+考核+督导”的方案,还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巡视时间,三个月后,PDA扫描率从60%提升到98%。这个项目不仅获了奖,相关论文还发表在了省级护理期刊上。
第一次发表论文时,她改了七遍稿子。“从临床数据整理到论文框架搭建,再到语言表述,每一步都要抠细节。”她记得,为了一个数据的准确性,她翻遍了三个月的护理记录;为了一句话的表述更严谨,她请教了医院的科研老师,还查了十几篇文献。
这份“较真”,让庞丽在学术路上越走越稳。2024年,她主导的《提高T管护理规范率》项目获院内二等奖,论文再次发表;2025年,参与《医护一体化降低鼻胃管非计划拔管率》项目再获嘉奖,她的论文《综合护理干预对胆总管探查术后T管护理质量提升的实践研究》还受邀在浙江省外科学术交流会上汇报。更让她骄傲的是,她参与的护士心理健康研究项目《护士压力源、职业倦怠与焦虑的结构关系: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还由护理部主任带队,在“第六届华西国际护理学术大会” 上交流,“这说明我的研究,得到了行业内的认可。”庞丽笑着说。
如今,庞丽又增添了一个新身份——护理部轮岗护士。2025年2月,她被选派至护理部学习,参与了两项重点科研项目,聚焦护士心理健康的《三级预防管理模式对安康市三级公立医院护士负面情绪的干预研究》,以及探索护理新模式的《双重视角下无陪护病房的多维效应与优化策略研究》,目前均已通过院内审核,提交至市科技局待审。
“以前仅关注自己科室的琐事,现在视野不一样了,希望能为院内的护理事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庞丽说道。
初心如磐:从安康学院走出的“护理榜样”

“在安康学院的四年,是我护理梦开始的地方。” 回忆起大学时光,庞丽的眼里满是感激。她说,医学院的老师不仅教给她专业知识,更教会她“敬畏生命、尊重患者”的职业精神。“记得实训课上,老师让我们给模拟患者输液,我第一次扎针没成功,特别沮丧,老师安慰我说‘护士的手,是练出来的,更是带着温度的’,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从安康学院毕业四年,庞丽始终记得入学时宣读的南丁格尔誓言:“终身纯洁,忠贞职守…… 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 如今,她用行动践行着誓言,也成了学弟学妹们的榜样。
“有时候回学校参加分享会,看到学弟学妹们眼里的憧憬,就像看到了四年前的自己。”庞丽说,她常跟学弟学妹们说:“护理这条路,没有捷径,唯有坚守初心、脚踏实地,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光芒。”
白衣执甲,初心如磐;守正创新,芳华绽放。从安康学院走出的庞丽,用四年时光书写了一段属于青年护士的奋斗故事。未来,她还将带着这份热爱与执着,在护理事业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绽放更多精彩。
审核:黄勇、谢娟平、田兆杰
发布:刘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