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学院
首页

八载逐梦归乡,在秦巴沃土书写食品科研华章——访我校科创驿站教师王自超

2025年11月14日      来源: 大学生记者团       关注 :

【人物简介】王自超,男,博士,副教授,墨尔本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安康学院食品与科学工程专业专任教师,食品营养专业硕士点负责人,教育部西部果品资源高值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安康学院分中心、安康学院特色农产品保质加工与高值利用团队负责人。

引子:一份跨越八年的“归巢”执念

2B36D

2021年教师节,安康学院江北校区的梧桐叶正染着初秋的浅黄。王自超攥着刚打印好的入职登记表,脚步轻快地走过熟悉的林荫道——这个场景,他在心里描摹了整整八年。从2013年广西大学校园招聘会上,那份攥得发皱的简历,到如今胸前崭新的校徽,这位食品科研领域的青年学者,终于圆了藏在心底的“金州归巢”梦。

如今的他,头顶着博士、副教授、墨尔本大学访问学者的光环,身兼食品营养专业硕士点负责人、教育部西部果品资源高值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安康学院分中心负责人等数职,手握7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33篇 SCI 论文,6项地方标准…… 但在他心里,最珍贵的,始终是那份跨越山海、报效桑梓的执念。

逐梦路:从邕城到墨尔本,八载初心未改

403F9

时间倒回2013年6月,广西大学校园招聘会的人声鼎沸中,刚拿到硕士学位的王自超在各个展位前穿梭。当“安康学院”四个红色大字映入眼帘时,他的脚步突然顿住——那是他家乡的院校,是他求学时无数次憧憬过的“讲台”。

“我想回安康学院工作,为家乡建设出份力!”尽管不确定是否有适配的专业岗位,王自超还是攥紧简历,快步走到招聘台前,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期待。然而,招聘会后的日子里,安康学院的消息却如石沉大海。没有等来offer的他,没有气馁,只是悄悄把“归乡梦”埋进心底,转身踏上了“沉淀之路”。

此后的八年,他的足迹跨越了大半个中国,甚至走出了国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他跟着前辈学习食品检测技术,从样品前处理到仪器操作,每一个步骤都精益求精;在陕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他参与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监管结合;在青海师范大学的讲台上,他第一次站在学生面前,把食品科学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

期间,他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考取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在实验室里钻研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的前沿课题;获中国科协资助,远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做访问学者,在异国的实验室里与国际专家交流,拓宽科研视野。从西南邕城的湿热,到青藏唐城的辽阔,再到澳洲大陆的异域风情,八年间,他见过不同的风景,却始终忘不了家乡的秦巴汉水。

2021年春节,窗外炮竹声声辞旧岁,家人围坐话团圆。看着电视里安康发展的新闻,王自超突然起身,打开电脑,再次向安康学院投递了简历。这一次,命运没有辜负他的坚守——几天后,他收到了面试通知,经过层层考核,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入场券”。“当时觉得,所有的等待和努力,都值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自超的眼里仍带着笑意。

科研路:从“零起步”到“创佳绩”,秦创原上拓新篇

3CFD8

2021年9月,王自超正式入职安康学院。站在熟悉又陌生的校园里,“回家”的归属感油然而生,但现实的难题也随之而来:科研方向需要重新调整以契合家乡产业需求,科研平台亟待搭建,团队成员还需磨合……“当时心里确实没底,不知道从哪儿下手。”王自超坦言。

就在他一筹莫展时,学校和学院的支持如“及时雨”般到来。近千万元资金快速到位,秦创原富硒食品开发、秦创原富硒生物资源利用等实验室迅速开工建设;GC-MS、HPLC-MS、ICP-MS 等近百台精密仪器陆续进场,荧光光度计、电子鼻、电子舌、质构仪、流变仪等设备一应俱全。短短时间内,一个能满足各类食品科研需求的现代化平台正式成型。

“有了‘硬件’支撑,科研热情一下子就迸发出来了。”王自超说。他牵头组建西部果品资源高值利用(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康学院分中心、安康市富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康市功能性烘焙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带领起安康学院特色农产品保质加工与高值利用科技创新团队。为了让科研更接地气,他主动“牵线搭桥”,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国内外10余家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围绕秦巴山区特色农产品做文章。

在实验室里,他带领团队从黑果枸杞的深加工入手,研发出多款功能性饮品;针对玉米、芋头的保鲜难题,优化贮藏技术,延长农产品货架期;聚焦茶叶的品质提升,探索富硒茶叶的加工工艺;甚至跨界到肉类保鲜和高原环境治理,每一个研究方向都紧扣产业需求。“我们的科研,不能只停留在论文里,要能解决家乡的实际问题。”这是王自超常挂在嘴边的话。

短短几年间,他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7项,参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6项;在《Food Control》《Journal of Future Food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 33 篇;申请国家专利1项,制定地方标准6项,出版专著2部;联合培养2名硕士研究生,指导10余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他还先后入选中国科协优秀中外青年交流计划、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获评陕西高校杰出青年人才、安康市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用实力证明了“归乡”的价值。

未来路:从“育人才”到“助振兴”,向阳而行启新程

57907

2025年9月,新生报到日。王自超在江北校区1221教室坐了一下午,和另外两位老师一起为食品专业新生做入学面试。看着新生们脸上洋溢的朝气,听着他们谈吐间的自信,尤其是得知今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新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95人时,他忍不住和身边的同事感慨:“咱们食品专业真是越来越好了!”

这份骄傲,源于近年来食品专业的跨越式发展:2021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2024年,成功拿下食品与营养专业硕士授权点,还获评陕西省重点学科。如今,食品与营养专业硕士点拥有36名专职教师,80%以上具备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7人次获得省委组织部特支计划、陕西省科技新星、陕西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以上人才称号——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正在为家乡培养食品领域的“接班人”。

更让王自超自豪的是,专业紧紧依托秦巴山区丰富的动植物、微生物资源,结合当地独特的硒资源优势,形成了三大特色研究方向:聚焦富硒稻米、油菜、肉蛋、茶叶等大宗农产品,攻克加工技术瓶颈,让“安康产”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挖掘富硒绞股蓝、拐枣、桑葚等“药食同源”食材的价值,研发功能食品与保健品,助力大健康产业发展;探索富硒多鳞白甲鱼、珍稀食用菌等特色资源的开发路径,为乡村产业增收找到新路子。这些研究成果,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推动秦巴山区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科技力量。

“作为土生土长的安康人,能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是我最大的荣幸。”如今,作为食品与营养专业硕士学位点负责人,王自超的笑容里,藏着对专业蓬勃发展的欣慰,更藏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心。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秦巴沃土上,他将继续带领团队深耕食品科研,用知识和汗水,为家乡书写更多精彩的“科研华章”。

审核:成党伟、杨芳、孙保本、田兆杰

发布:刘煜

下一条:白衣为甲践初心 守正创新绽芳华——记我校医学院2021届优秀校友、安康市中心医院青年护士庞丽

关闭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陕ICP备 17014456 号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

总访问量: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抖音